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黑暗中的舞者》:走进一个自我至上的世界

作为当代电影界最具独创性且备受争议的导演之一,拉斯·冯·特里尔以其毫不妥协的创作态度,不断挑战着观众的感官极限。他的作品涵盖了从集大成的技术展示到世纪末的“道格玛95”运动,再到后期愈发趋近于古典戏剧形式和悲剧主题的探索,构成了当代电影中一道独特而诡谲的风景线。

《黑暗中的舞者》:走进一个自我至上的世界插图

在特里尔的创作序列中,“金心三部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重要序列的灵感源自他童年时代深爱的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金心》。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她将面包分给遇见的每一个人,最终自己成为了一无所有的乞丐。然而,她依然充满信心地说:“对我来说,反正一切都会好的。”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气质贯穿了整个三部曲,展现了特里尔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世纪伊始,继《破浪》和《白痴》之后,特里尔推出了他的“金心三部曲”的终章——《黑暗中的舞者》。这部影片的核心并非具体情节,而是核心人物塞尔玛的分析。从剧作方法上看,塞尔玛的性格在整个影片中保持稳定,她是一个典型的“平弧人物”。这样的人物设定使得角色所身处环境的巨变成为凸显其性格的关键。即便接踵而至的厄难降临在塞尔玛身上,她依然能够保持冷静,甚至在行刑前的囚室中,她依然能够从通风口听到教堂的管风琴声,继续她的舞蹈。这种“人物-环境”的巨大反差引发了观众的情感震颤,将塞尔玛塑造成了一个当代的贞德形象。

除了作为的塞尔玛之外,其他角色在行动时的心理动线也相对极端,善恶对立分明。这样的人物设计使得影片在构思之初就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土壤,成为一个社会寓言或黑暗童话。尽管在视觉上给人以真实乃至纪录片的质感,但影片的本质是特里尔强烈个人风格的体现。他通过这部作品试图表达一种唯我主义的社会想象,将一个极其主观的视角推广至观看整个世界的普遍法则。

在形式上,本片同样颇具匠心。特里尔在90年代后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手持摄影在本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除却歌舞片部分的固定机位镜头外,全片的所有镜头均为手持拍摄。这种拍摄方式与影片整体昏黄的影调和黑暗童话式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营造出更加飘忽、混乱和主观的气质。此外,影片还对美国传统歌舞片类型进行了创造性改写。在这部“黑色歌舞片”中,歌舞段落不再是为了慰藉人心,而是成为了揭示现实残忍的一种方式。每次的歌舞都讲述了一种更善良版本的现实可能性,然而这种想象并不能让人沉浸其中,反而时刻提醒着我们现实的残酷。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特里尔对人物塑造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更通过其精湛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感受视觉震撼的同时,思考人性的复杂与世界的多元。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