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刚刚刑满释放回到故乡的二郎的视角,这部影片描绘了一个处于辉煌时期顶峰的偏远西北资源型小镇的现状。小镇既显得有些落寞,又带着一丝喧嚣,仿佛也想赶上全国大拆大建的顺风车。然而,当这股风过去之后,小镇要么翻车了,要么就是化为一泡灰土之后,默默地消失在尘埃中。
或许是因为生活经历的原因,实际上影片中人与狗的故事并没有触动我的情感,但整个故事背景所在的小镇的模样,却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的家乡是一个位于中部的小城市,并没有像影片中的资源型小镇那样给人一种无法挽回的衰败感,反而是凭借“没有资源”的优势,虽然过程艰难但也勉强实现了转型。
小时候随着父母工作调动搬到那个小城市,整个城市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骑自行车只需一小会儿就能到达边界看到翠绿的庄稼地。小城里的生活非常简单,几乎每个人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民楼房大多是三四五层的老式单位板楼。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看到不同院落里反复上演着相似的情景:成年人站着或坐着打牌聊天,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地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可能跟影片中的小镇在油田搬走之前还没有显得落寞的样子没有太大区别。
后来考到北京求学,印象中的故乡小城市渐行渐远了。偶尔假期回去,总能发现一些变化,但有那么几年,变得越来越让人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亲切感了。毕业后有时候回去短暂居住,连儿时的玩伴也遇不到几个。
突然有那么几年,小城市转型了,似乎还搞得有声有色,各种现代化的漂亮小区一个个拔地而起。当年家里所在单位大院眨眼间就从城市边缘变成了新城和老城交界的市中心,大街上商场里的时髦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一切似乎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小时候那种简单的快乐,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影片中的小镇也在庆祝北京奥运,2008年的北京,我住的地方离鸟巢很近,在家都能看见奥运的焰火和听到体育场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记得那时候还可以上很多外国网站,可以使用谷歌搜索,可以用手机给父母看谷歌地球里的自家楼顶,可以看YouTube的视频,军队大院的家属楼里还可以看有凤凰卫视和咨询频道的闭路电视……
很多东西,就像那只黑狗,那个有点落寞的小镇,那个马戏团的姑娘,都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