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一个刚从国内本科毕业、来美国留学半年的稚嫩青年,首次观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感共鸣,认为Nadine就是性转版的自己,因此撰写了一篇名为《17岁的你以为全世界都与你为敌,实际上全世界don't even give you a shit》的影评。
两年后,在美国历经种种挫折与不顺,终于度过低谷并艰难地在美国立足之后,我再次回看这部电影,突然发现,两年前自己所共鸣的那些点,如今完全无法共鸣了。甚至每一处Nadine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不是像原来一般感叹并表达对当时境况的无奈,而是深深认为,每一次冲突,都完完全全是由Nadine的任性与所谓的棱角分明导致。越看到后面,甚至越会感叹,怎么会有这么任性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幼稚孩子啊。
和很多人相比,Nadine的生活真的可以用还不错来描述了。一家人住在带泳池的大house里,这在美国已经可以算是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不是所有家庭的院子里都有泳池的)。即使在Nadine那么孤僻、任性的性格下,她依然有很多爱她、支持她的人。或许她自己只认为爸爸是世界上唯一爱她的人,可妈妈也一样无时不刻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帮助Nadine走出阴霾;闺蜜Krista在Nadine各种发癫、情绪失控的时候,依然愿意陪伴在Nadine身边,希望帮助Nadine调节情绪;看似光彩照人的哥哥Darian,无论自己多忙,都会回到家帮妈妈处理Nadine留下的烂摊子;无时不刻不在毒舌的老师Bruner,每次拿Nadine打趣的时候,实际上也都是别出心裁地在引导Nadine进行自我调整。当然,Nadine确实也是在童年时期受到了霸凌,但无论中美,童年时期受到霸凌的人数不胜数,也包括我,所以可能唯一最大的不顺,就是最爱自己的爸爸英年早逝。
在这样已经算是还不错的条件下,她没有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自怨自艾,不积极进行自我调成,反而任由自己的任性、小脾气野蛮生长,放任自己的锋芒去伤害别人,尤其是关心自己的最亲近的那些人。就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真的值得甚至配被爱吗?
可是,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又回看我两年前写的影评,我突然意识到,我上面的所有想法与分析,每一条都是基于一个已经步入社会、被磨平棱角的成年人的经历与见识得出的。每一条都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尤其还是我们这种国内高中培养出来的只会念书、心理晚熟的小孩子,能思考出来的。所以,当我能认为Nadine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无病呻吟、是自作自受的时候,是不是就说明,我的心境早已没有当初那么年轻,我和当时的自己,已经有了代沟了呢?我是否也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个圆滑世故的成年人了呢?
也许,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长大;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便只会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变老。我将越来越难以与这部片子产生共鸣,我也永远无法再次回到那个能与这部片子共鸣的时候,还有我的生命中直接与这部片子对应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