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若铨的真面目
他因“辛酉邪狱”事件,被认定为邪学(即天主教)的传播者,被放逐至黑山岛。他是异端,但他也是两班,有自己独特的文人风范。他并不完全否定性理学(即程朱理学)的教条,而是反对其僵化的部分。他推崇西学,但并非全盘西化。在他心中,他希望通过实践西学,推动社会变革,使理学回归到更纯粹和普适的状态。正如他所言:“我所希望的是没有两班,没有平民,没有嫡子,没有庶子,没有主人,没有奴婢,也不需要王的。”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我在黄宗羲、王夫之的著作中见过,可惜他们没有被影像化。
正如他在电影结尾那句经典的话: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这不仅是他对昌大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更是他对传统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传统,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这是不可动摇的。就像最后一幕中辽阔的海面只有黑山遥遥可见,那是最传统的淳朴与美好。
二、入世之路
这部电影展示了许多人生选择的不同道路,丁若镛的《牧民心书》与丁若铨的《兹山鱼谱》实际上代表了最大的一组矛盾。其实答案很简单,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在实践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能够学以致用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如果不能,那就做个像兹山一样的黑色行者吧,即使沾满了世俗的污泥,也依旧在黑暗中保持蓬勃与积极。
三、电影本身
构图充满了东方美学,像一幅幅山水画,浓淡相宜,特别是望月那一段,每一帧都满含深情,那一刻我立刻就想起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太熟悉了呀,朝鲜有丁氏三兄弟,而中国有苏氏三兄弟。但悲哀的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一部佳作。
而电影里的人情美,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师生情谊是本片最大的篇幅,昌大从敌视到尝试到敬佩,从丁若铨那里,学会了所谓的圣贤书,学会了赋诗作对,但他还是没有反传统反封建的勇气,他还是没有被开化。超越时代的道路上,勇士永远是少数且孤独的。
还有作为寡妇的婶子,几乎承包了这部电影的笑点,太可爱的人啦,像她一样淳朴的人们,让黑山变成兹山,挽救了一个文人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甚至包括那个地方官,也都本性不坏。
还有太多意象寄托,包括描述官场潜规则、官府强征赋税等等,都在我以往所学历史中或者说现实中有所展现。但我认为这些都并非所谓的浅尝辄止,很多镜头都已克制但浓浓的悲怆扑面而来。我想也许这就是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细节更深刻的感知力吧。
四、说说自己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我目前看完最喜欢的一部历史电影我不能说我看过的最好但一定是我最喜欢的和那时看《末代皇帝》一样我悲哀地发现这不是中国电影但却只能叹息于外国人对此段历史的深刻理解不过相比《末代皇帝》的宏大我更喜欢切入点更小的《兹山鱼谱》
他让我想起了大一时津津有味听儒士与方生仔仔细细梳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光景读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知半解但勾勾画画的模样其实儒一词贯穿着我整个中国史学习我的每个老师遇到这一话题都说得很多却都话留一线看这部电影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历史观与之惊人的契合整个观影体验异常舒适我和丁若铨有着相似的思想我仿佛穿越千年与之对话
因此我小心地将《兹山鱼谱》放在我的top榜上希望以后每次看到它我都能不忘初心真正明白我为何学历史历史的价值何在虽然不从事影视行业但看到它也将时刻拉紧心弦发问自己我们的文化很伟大但能为其传承与发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