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持续升温,“大师·对话”系列学术活动再度迎来重量级嘉宾。在平遥电影宫站台剧场举行的“追光者也”对谈中,导演曹保平与资深编剧、监制王红卫展开了一场深度而真挚的创作对话,现场座无虚席,众多青年影人与电影爱好者齐聚一堂,汲取来自一线创作者的宝贵经验。
作为本届电影展“藏龙”单元的评审主席,曹保平此次不仅带来了他对新生代作品的观察,更从自身多年的导演与编剧实践出发,分享了他对电影本质的思考。他坦言,面对“作者表达”与“类型需求”这一永恒命题,年轻导演首先需要明确创作的初衷——是更倾向于电影节的审美体系,还是更贴近大众市场的接受度?曹保平直言,两者兼顾极为不易,若能在创作初期厘清方向,便能少走许多弯路。
然而,他随即强调,这种功利性的考量不应成为创作的唯一准绳。从情感与艺术的角度,他始终坚持电影应源于内心的冲动与热爱。“我拍电影,从不会预设是为了得奖,也不会刻意迎合市场。”曹保平表示,真正驱动他拿起摄影机的,是那种非拍不可的创作欲望,是电影本身所赋予的内在能量。唯有先说服自己,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观众。
在谈及长片创作的起点时,曹保平特别强调了编剧能力的重要性。他自认出身编剧,因此格外重视剧本的根基。当王红卫抛出“故事与人物孰轻孰重”的经典问题时,曹保平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回答:二者如同人体的骨与肉,本就不可分割。在他看来,当前不少青年创作者容易陷入“为情节而情节”的误区,将人物降格为推动剧情的工具,这恰恰背离了剧情片的核心逻辑。真正的好剧本,必然是人物驱动故事,故事反哺人物,两者共生共长。
对谈后半程,话题转向表演艺术。王红卫以《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追凶者也》三部代表作为引,邀请曹保平回顾与王砚辉、周迅、张译的合作点滴。曹保平回忆,王砚辉在《光荣的愤怒》中的试镜让他当场拍板,因其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真实感与角色高度契合,此后《烈日灼心》的合作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谈及周迅在《李米的猜想》中的表演,曹保平记忆犹新。他提到天桥上那场极具张力的戏份,反复拍摄四遍,几乎耗尽了周迅全部情绪,“只有在这种极限状态下,才能逼出最本真的表演”。而对于张译在《追凶者也》中首次挑战喜剧角色,曹保平笑言两人在片场常因表演尺度争执不下——张译觉得夸张,他却坚持要“再疯一点”。最终,这种创作上的碰撞成就了银幕上的精彩火花。
更令影迷期待的是,曹保平现场透露,他与张译再度合作的新片《蛮荒禁地》即将与观众见面,片中张译与易烊千玺的对手戏“极具化学反应,令人过目难忘”。对谈尾声,曹保平还耐心回应了现场年轻创作者的踊跃提问,气氛热烈而真诚。
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各项荣誉已于9月29日晚间揭晓,而这场“追光者也”的思想激荡,无疑为无数怀揣电影梦想的后来者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