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在成都盛大召开。此次论坛围绕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以及生态共建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吸引了来自政府、平台、制作方和学界的代表共同探讨行业未来。
跨界融合开辟应用新天地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分享了平台在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他以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展示了微短剧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乐力透露,红果短剧已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航天局及法制出版社等多个机构合作,针对文旅、普法、科普等领域开发内容。他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关键方向,应注重选题的真实性、善良性与美感,并通过竖屏美学展示专业水准,尝试“微短剧+”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分析指出,成功的微短剧不仅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还应具有全国性的视角,利用情感共鸣扩大影响力。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科普微短剧创作的经验,主张将知识传播融入故事情节中,采用类型化的叙事手法,避免直接说教。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兼影视负责人曾映雪表示,微短剧已成为公司精品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IP改编和技术支持,他们致力于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流行趋势转变为可持续发展领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则从教育角度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培养学生的“大传播”思维,突破传统教学框架,教授学生掌握竖屏美学、快节奏叙事等新技能。
产业协同激发内容新生态
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指出,过去一年里,微短剧市场的迅速扩张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就业的新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场。“短剧IP开发需巧妙运用轻量化叙事激活未被发掘的文学资源。”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和创作支持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红果短剧已形成一套基于数据分析的IP开发方法论,认为平台的核心在于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精准匹配风格相符的IP与创作者,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而非“干预者”。
先进技术对内容产业的影响日益显著。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介绍了AI技术在经典IP现代化改编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快速解析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他认为,技术和内容的结合将促使微短剧从流量驱动转向内容创新平台。
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负责人周裘补充道,除了制作层面的技术创新外,发行上的技术创新同样重要。无论是百万投资的文旅短剧还是千万级古装剧,通过精准运营都有可能成为热门作品。他还提到,目前芒果TV正与红果短剧探索合作机制,希望通过IP衍生开发等方式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行业生态。
商业变现方面,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分享了品牌营销的新趋势。他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过传统广告模式,有助于品牌方达成品效合一的目标,市场前景广阔。
人才培养塑造行业新希望
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工作者和青年从业者投身这一新兴领域。著名演员朱时茂、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以及从网文作者转型为短剧制片人的马小虎在论坛上就微短剧的创作与表演进行了深入交流。
朱时茂以其特有的幽默开场,自嘲为“银发短剧之星”。尽管起初对短剧持有保留态度,但最终被行业内年轻团队的创意所吸引。他认为,短剧表演需要简洁明了,表演节奏要跟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慢一步观众就会划走”,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独特之处。
刘天池从专业角度出发,指出演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塑造立体的角色,需要更加精确地表达情绪。她提出了“双桨理论”,即演员既要把握角色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要关注其精神追求,才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她还建议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微短剧的高强度训练来提升演技,积累镜头前的经验,建立观众认知。
马小虎以反赌题材短剧《老千》为例,强调了短剧必须挖掘人性共鸣的重要性。他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径——贴近现实题材、深化精神内涵、提高制作标准,正好符合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刘天池进一步补充,短剧编剧应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人物信仰感,使角色更加生动,更能体现正面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