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革新的浪潮,洞悉影视行业的最新脉动。6月27日,重庆永川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节。在这一天,四场主题沙龙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涵盖了“科技创新如何为影视产业注入新活力”、“虚拟制作技术与电影工业的融合”以及“AIGC技术在影视元宇宙中的教育与产业融合”等前沿议题。活动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制片人、行业领袖和学术权威,共同绘制了科技与电影结合的宏伟蓝图。
《传说》、《流浪地球3》、《大梦归离》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科技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如何为影视产业注入新动力?
在“科技创新赋能影视产业”的沙龙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以《创意为本、技术赋能》为题,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尹鸿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预示着电影行业迈入了3.0时代。他提到,郭帆导演在制作《流浪地球3》时,计划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场景构建、动作捕捉和空间关系的处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AI技术已成为热议话题,而《传说》中的‘数字成龙'形象,也展示了AI在影视制作中的潜力。
然而,尹鸿教授也强调,尽管AI和科技对影视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们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他认为,创作者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而AI技术更多地是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方面,为影视产业提供支持。他强调:“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创意和创新才是通往未来的关键。”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负责人马平,从AI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AI技术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短期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长期来看,AI将优化传统流程,帮助创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中。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电影与科技的现状及未来。爱奇艺副总裁朱梁,结合《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和《大梦归离》等热播剧集,分享了平台在虚拟制作领域的经验。他提到,从《风起洛阳》的3D扫描和LED屏拍摄,到《云之羽》的场景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都为平台在虚拟制作方面的探索提供了信心。朱梁认为,艺术创意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
导演霍廷霄分享了他对AI作品的看法,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为视觉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他期待创作者能够拥抱这项技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
好莱坞特效师麦特·贝克则提出了对AI原创性的担忧,他认为AI虽然能够创造出逼真的作品,但缺乏原创性。他呼吁业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扩展影视行业的边界。
在“虚拟制作与电影工业升级”的沙龙中,行业代表和专家学者深入讨论了虚拟制作在影视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俊介绍了虚拟拍摄在国内影视行业的应用,并透露了《流浪地球》续作可能采用的虚拟制作技术。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以及先壤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祚,都强调了虚拟制作在提高影视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虚拟制作技术的发展,将为影视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所影视系副研究员刘藩,通过《独行月球》的案例,展示了虚拟拍摄预演在节省成本方面的效果。
达瓦影像科技公司创始人卢琪,介绍了永川科技片场的发展情况,以及虚拟摄影棚的预约情况,展现了虚拟拍摄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
在AIGC与影视元宇宙产教融合发展的沙龙上,专家们围绕AIGC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影视元宇宙的现状,以及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等议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将影视行业在高新技术推动下的趋势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强调了在快速发展中保持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教授蔡敏,讨论了产教融合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将学生送到行业前沿的解决方案。
猫眼娱乐顾问席伟航则对想要进入影视行业的青年人提出了建议,强调了了解影视规律、掌握先进技术和拥有个人思想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沙龙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影视行业的结合,不仅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虚拟制作技术、AI等创新工具的应用,影视行业正迎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